模型對物理世界的理解愈加接近現實
2024年2月16日,OpenAI發布首個視頻生成模型“Sora”。該模型為基于transform架構的擴散模型,完美繼承DALL·E 3的畫質和遵循指令能力,并利用了GPT擴寫,接收用戶的文本指令,即可快速生成長達一分鐘的視頻,還能獲取現有的靜態圖像并從中生成視頻。具備超長生成時間(60s)、單視頻多角度鏡頭、理解物理世界三大優勢。OpenAI同時發布了48個由Sora直接生成、未經修改、長度不等(9秒-60秒)的視頻進行展示。
方正證券研究所在最新報告《AI專題:AI巨輪滾滾向前》中指出,模型對物理世界的理解愈加接近現實,已具備商業化落地價值,創作內容產業革命來臨,AIGC新時代已至。
Sora+醫療 有哪些可能性?
Sora的問世引發熱議,多個行業認為,人工智能將帶來新的可能。
在近日舉辦的2024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鄭海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兩天Sora的誕生,讓大家切實感受到數據智能變革的來臨。”在鄭海榮院士看來,醫患的交互、診療技術的精準交互乃至醫學培訓等,都將迎來大量機會和變革。
有人將Sora稱為人工智能創新的下一個前沿陣地,有國外的醫療行業人士認為,Sora在醫療保健和臨床試驗中具有多種潛在應用,例如:
提升患者參與和依從性:可以利用Sora為試驗中的患者生成定制視頻,為他們解釋具體的治療方案、用藥計劃,展示預期副作用,從而改善文字繁多的現狀,提升溝通效率。
心理健康治療:可以制作個性化的視頻用于治療目的,例如引導圖像、減壓技術或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條件下的暴露治療場景。
模擬手術過程:Sora可以生成詳細的手術視頻,為醫生在實際操作復雜手術前提供練習和可視化場景。
應急培訓:也可利用Sora模擬各種緊急醫療場景,幫助醫療專業人員和急救人員做好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
實現無障礙增強:對于有殘疾或語言障礙的患者,Sora 可以生成帶有手語、字幕或不同語言的定制視頻,以確保所有病人都能獲得可理解的健康信息。
大健康派也向GPT4提出了該問題,GPT4給出了更加豐富的回答:
AI并非萬能,醫學不僅僅是數據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特別是醫學影像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根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目前,美國FDA已批準約420種涉及成像的算法,主要用于癌癥治療。這些算法的準確率可達80%至90%。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制造業、零售業、電信行業和醫療健康等四大行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采用率均取得較快增長。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我國將突破30萬億元,占比超過四成。
場景應用、商業化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關于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倫理風險討論也越來越深入,并已形成了一部分規范、指南。不論是文字、影像或是其他形式,人工智能參與科學研究、臨床活動,影響醫療決策,就意味著它會直接影響生命健康,需謹慎評估其風險。
此外,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提高準確性和效率,但它不能掩蓋人類醫學的一面。人工智能大顯身手的同時,醫生的個人聲音、同理心和理解力仍然是無法取代的。“醫學也是人學”的觀念一直貫穿在臨床醫療活動中。
以色列醫療保健組織Maccabi Healthcare Services研究與創新中心的負責人Dr. Tal Patalon近日在福布斯網站發文談及Sora的發布。她表示,“行醫是一門藝術,許多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都認同這一基本觀點。我們的診斷和治療是由我們的經驗、觀點和創造力推動的,而不僅僅是純粹的臨床數據。” 同時她也提到,變革是不可避免的,算法在醫療診斷和治療建議方面展現出越來越強的能力,并慢慢融入實踐。針對Sora的發布,她認為,盡管前景廣闊,但人工智能在藝術表達中失去個性和情感的問題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在醫學領域也是如此。
注:文章來源于大健康派,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